摘要:1695年4月8日(农历二月廿五),北京故宫太和殿(俗称金銮殿)再次改建竣工。 北京故宫太和殿(俗称金銮殿)再次改建竣工 太和殿,俗称“金銮殿”,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,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称奉天殿。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称皇极殿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改今名。自建成后屡遭焚毁,又多次重建,1669年(康熙八… |
1695年4月8日 (农历二月廿五),北京故宫太和殿(俗称金銮殿)再次改建竣工。
北京故宫太和殿(俗称金銮殿)再次改建竣工
太和殿,俗称“金銮殿”,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,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称奉天殿。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称皇极殿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改今名。自建成后屡遭焚毁,又多次重建,1669年(康熙八年)重新修建,1695年4月8日(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)再次改建竣工。今天所见就是重建后的形制。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。
太和殿面阔十一间, 进深五间,建筑面积2377.00㎡,高26.92m,连同台基通高35.05m,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。其上为重檐庑殿顶,屋脊两端安有高3.40m、重约4300kɡ的大吻。檐角安放10个走兽,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。太和殿共有72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,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,直径为1.6m,高为12.70m。明代用的是楠木,采自川、广、云、贵等地;清代重建后,用的是松木,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。
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,称为丹陛,俗称月台。月台上陈设日晷、嘉量各一,铜龟、铜鹤各一对,铜鼎18座。殿下为高8.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,周围环以栏杆。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,每逢雨季,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。
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,如皇帝登极即位、皇帝大婚、册立皇后、命将出征,此外每年万寿节、元旦、冬至三大节,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,并向王公大臣赐宴。清初,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,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始,改在保和殿举行,“传胪”仍在太和殿举行。
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、等级最高的建筑物,建筑规制之高,装饰手法之精,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。